焦化行業中焦爐煙氣是最主要、最關鍵的廢氣排放源。與火電廠煙氣相比,焦爐煙氣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焦爐煙氣溫度范圍基本為180-300度,溫度波動范圍較大;
二是焦爐煙氣成分復雜,NOx含量偏高,濃度一般為350mg/Nm3-1200mg/Nm3;
三是焦爐煙氣中含有SO2,在180度至230度溫度區間內,SO2易與氨反應轉化為硫酸銨,造成管道堵塞和設備腐蝕;
四是焦爐煙囪必須始終處于熱備狀態。也就是說,煙氣經脫硫脫硝后,最后排放溫度還得保證在130度左右。
當前,焦爐煙氣常用脫硝技術主要包括低氮燃燒技術、選擇性催化還原技術和氧化脫硝技術等。在眾多的脫硝技術中,低溫SCR煙氣脫硝技術是焦爐煙氣脫硝技術中相對成熟和可靠的工藝,脫硝效率較高且易于控制,運行安全可靠不會對大氣造成二次污染。低溫脫硝催化劑是制約低溫SCR脫硝技術發展的核心問題。
鑒于煙氣溫度等原因,目前低溫脫硝技術還只是在焦化、玻璃等少數行業應用。隨著非電行業煙氣治理市場的爆發,鋼鐵、水泥等非電行業將為低溫脫硝技術帶來更大的機遇。如何適應更低的煙氣溫度、防止催化劑中毒、解決廢棄催化劑所產生的二次污染等問題將是低溫脫硝催化劑企業應該努力攻關的方向。
2月27日上午,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在例行發布會上發言,首次正式提出下一步應加大力度減排氮氧化物。他透露,大氣污染防治攻關團隊通過統一的技術方法和工作模式建立了精確到區縣一級的精細化的污染物排放清單。初步分析發現,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在全國面積占比不足3%,卻排放了全國10%以上的二氧化硫,15%的氮氧化物和一次顆粒物,排放強度高出全國平均水平的3到5倍。而且,冬季“2+26”城市范圍內,硝酸鹽已取代硫酸鹽成為秋冬季重污染二次轉化過程中最重要、占比最高的成份。硫酸鹽是燃煤排放的標志性成分,硫酸鹽占比大幅降低意味著京津冀的燃煤治理取得了顯著成效;硝酸鹽占比提升,則表明氮氧化物對大氣污染的貢獻率進一步凸現。
氮氧化物來自于燃燒過程,包括燃煤鍋爐、機動車尾氣等。我國通過對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工業燃煤治理及民用散煤治理等,硫減排“走的步伐更快”,于是,氮氧化物的百分比貢獻進一步凸現出來,這需加大力度減排。